麻将糊了是什么意思?!

梨形、君德、思亭、潘壶:谁才是梨形本梨?

麻将糊了是什么意思?

栏目分类
梨形、君德、思亭、潘壶:谁才是梨形本梨?
发布日期:2025-10-08 18:55    点击次数:138

玩壶久了,会发现,梨形、思亭、君德、潘壶,这些经典款式怎么看都很相像。

它们可以说都是脱胎于梨形壶,因为各种微妙的变形,便各自有了名字和气质。

我们不妨把它们统称为“梨式”,今天,咱们就聊聊“梨式一家”的相似与不似。

图片

梨形壶,是紫砂的经典器型之一,据说元代就有了,因为形状似梨而得名。

到了明末清初,梨形壶逐渐风靡茶界,尤其在南方地区更是流传着'手中无梨式,难以言茗事'的说法。

最常说的梨形壶,如果让老玩家们选一个代表,那么绝大多数情况下,他们指的是经典的“高梨式”。

高梨式一定是和惠孟臣的名字紧密相连的,历史上,“孟臣壶”几乎就是小容量水平壶、梨形壶的代名词。

图片

高梨式的造型是上收下丰,颈部略长,整体轮廓酷似一颗垂挂在枝头的雪梨,是所有梨形壶中与实物“梨”最为神似的。

它的名字就是它最直接的形状描述,没有任何歧义。

高梨形追求的是一种“秀雅挺拔,柔中带刚”的气韵。

不像矮梨那样敦实,也不像思亭那样过分婀娜,既有女性的柔美曲线,又有男性的筋骨感,很符合传统的“中庸”之美和“刚柔并济”的哲学。

图片

基本上其他所有变体,诸如思亭、君德、潘壶等,都是在它的基础上进行的演绎。

那么有高梨式,相对的就有矮梨式。

扁圆壶身是矮梨式最显著的特点,呈扁球体或扁柿形,整个壶体的重心极低,故得“压梨”之名。

短颈或无颈,几乎都是截盖,盖钮多为扁圆珠钮或滴钮,壶嘴大多采用优雅的三弯流,壶把则多为端庄的正耳圈把,尽管壶腹饱满,但底足会做一定的内收处理,让庞大的壶身显得轻盈,避免了笨拙之感。

好吧,想起了哪一款壶型?

熟悉紫砂造型的壶友想必已经想到了——正是君德壶的典型制式。

图片

紫砂历史上,“君德”开始时是一个人的款识,特指张君德制作的壶,后来由于他的壶太经典,太受欢迎,“君德”逐渐从一个人名款演变为一个器型款。

也就是说,即使后来其他工匠仿照这种器型做壶,也会刻上“君德”二字,此时这个款识代表的更多是:此壶为君德式,而未必是“此壶为张君德亲制”,这也是一种常见的“托款”文化现象。

能在浩如烟海的紫砂匠人中,拥有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壶型,这本身就是对张君德技艺的最高认可。

还有一个以人名命名的梨式壶型,就是思亭。

思亭,是梨形壶系中极具辨识度的一款,堪称清秀婉约的代表。

源于清代制壶名家陆思亭,和张君德一样,因为这一款壶型广受推崇,后人便直接以其名代为壶名。

思亭壶最醒目的特征,就是格外修长的壶颈,线条自壶腹向上流畅地伸展收缩,形成一道优美的弧线,整体姿态如亭亭玉立的少女,高挑而秀逸。

图片

与经典高梨式的端庄,或者君德壶的敦实截然不同,思亭壶追求的是灵动的曲线美和飘逸的气韵。

壶嘴是纤秀的三弯流,壶把圈曲适度,与细长的壶颈相呼应,壶身则保持梨形基本的饱满圆润,但视觉重心上移,显得格外轻盈。

图片

思亭与梨形壶虽同出一源,却在名家手中演化出截然不同的气质,将紫砂的柔美与张力凝于一线,可以说是在端庄与敦实之外,开辟出了第三种可能。

潘壶是梨式中一款极具人文色彩的经典器型。

严格来说,潘壶并不是直接从梨形壶演变而来的,但它与梨形壶有着密切的“家族关系”,可以理解为同源异流、形神相近的一类壶型。

潘壶和梨形壶都属于“圆器”范畴,整体造型都追求饱满、圆润、重心下沉的视觉感,审美取向是一致的。

但是梨形壶的形态源于自然果实,历史悠久,造型特点是“上收下丰”,像一颗下垂的梨。

而潘壶是清代由广东藏家潘仕成定制的专用壶式,有明确的定制背景和固定形制。它不是在梨形壶基础上改出来的,而是在同类圆器审美体系下独立成型的器型。

潘壶通常颈短、肩宽、腹圆、一捺底,壶流多为短一弯或直锥形,整体更显稳重、敦厚、内敛。

图片

梨形壶,尤其是高梨式,则颈略长、轮廓更修长,线条更秀挺,有“垂梨”之态。

所以,虽然远看都“圆滚滚”,但细看比例、线条走向和气质是不同的。

潘壶有高、中、矮三种类型,胖瘦和轮廓又不尽相同,说它“由梨形而来”不够准确,但说它“和梨形壶是一家”,也是说得通的。

图片

紫砂壶一直在发展,创新始终是重要的部分,而且因为不同的制壶人对同一款壶的理解不一样,所以在经典或常见的造型基础上,会做一些小的调整和变化,有的慢慢就形成了新的风格,甚至演变成一种新的壶型。

上面提到的由梨形而生的君德、思亭,都属这一系。

还有一款是逸公梨形,是梨形壶体系中承前启后的经典之作,得名于清代乾隆时期制壶名家,与惠孟臣并称“二惠”的惠逸公。

图片

逸公梨形在整体形态上继承了梨式壶饱满圆润的壶身,但在气韵表达上更趋于文雅含蓄,既不像思亭壶那般高挑飘逸,也区别于君德壶的稳重敦厚,体现出一种不偏不倚的中和之美。

还有一种变化是六方梨形,是方器与圆器相结合的典范,基本形态承袭了梨式壶饱满丰腴的壶腹,但整体改为六方棱线构成,六面皆均匀挺括,棱线自钮至底一气呵成,清晰利落,展现出精湛的镶身筒成型工艺。

图片

其实一把壶叫什么名字,是不是完全符合某个传统器型的标准,没那么重要。更关键的是它看起来顺不顺眼、协不协调、有没有精神。

不管是大改还是微调,只要整体好看、各部分搭配得当、有味道,才是真的好壶。

就像唱歌,老师讲嘴角要抬起来,唱一首快乐的歌,如果情感上不去,只抬嘴角,声音同样也是到不了高位置的,俗称唱不上去。

做壶也是一样的,形似而神不似,不如形不似而神似更好。

你还见过哪些叫不上名字来的梨式壶呢?欢迎留言一起欣赏!

(文中图片引用公开资料,侵删)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